日期:2023-03-30 10:29:53 来源:南报网
目前我市超90万人次在社区助餐点就餐
(资料图)
服务更暖模式新,“银发餐厅”再进阶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写在前面
南京自2014年启动养老助餐点建设,截至2022年,全市已有1285个社区居家养老助餐点,面向包括162.9万户籍老人在内的人群服务。助餐点大多为社会组织参与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食堂。
目前,我市约有超90万人次在社区助餐点就餐,刷助老卡老人近5万人次。
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银发餐厅”的养老助餐点,经过近10年的“更新迭代”,已变得越来越“暖”、越来越“新”,形式更多元、服务更精准。近日,记者走进我市一批养老助餐点,一探究竟。
实惠便捷
“银发餐厅”大受欢迎
3月18日上午11点,在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栖彩食堂”秋韵园社区悦拾光店内香气四溢,萝卜烧肉色味俱佳,粉蒸肉肥而不腻,鸭血烧豆腐入口即化……饭点一到,不少住在附近的老年居民开始在配餐口排队,期待着当天的美味。
“老王来了,快接一下!”食堂负责人李晓霞向坐着电动轮椅的凤康园小区居民老王打招呼。老人因中风导致下半身瘫痪,子女工作忙,中饭没着落的他是社区食堂的常客。“我们给老王留了轮椅爱心专座,吃的是10元老年人套餐,3个菜,健康又实惠,老人们大多选这个套餐。”李晓霞介绍,食堂每天提供10多个菜,中午晚上都开放,午餐约有60人就餐。
栖霞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12.0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28%。如今,能在家门口吃上一顿热乎饭,成为不少老人的强烈需求。在栖霞区,有4个“栖彩食堂”街道级示范性助餐点,每个社区还有居家养老站点的“助餐室”“小饭桌”,解决了不少老人的就餐难题。
“市、区民政部门对符合政府养老扶助对象政策的老人,午餐晚餐各补贴2元,非扶助的75周岁及以上老人,午餐晚餐各补贴1元。”栖霞区民政局副局长于怀忠说,食堂特惠套餐、整单折扣、单点立减等活动力度也不小,还有基金会等发起“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每餐低至3元,定向提供给困难老人。
在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这里的“银发餐厅”是南京试点养老助餐点的“前哨站”。翠竹园社区开创性地将社区养老服务与专业化用餐结合,2013年就开办了“银发爱心餐厅”。老年居民办张“银发餐卡”就可以去餐厅享受优惠午餐,吃完饭还可以到跟餐厅开在一起的各类社区活动室休闲娱乐,参与文体活动。
目前,雨花台区各类养老助餐点已有近40家,即使在偏远的社区也有安排。雨花街道吉山社区地理位置偏远,社区助餐点位于吉山铁矿一条街边的吉山社区21幢南侧,面积约50平方米。在这里,每位老人每餐均按四菜一汤的标准配置,60周岁至74周岁每餐8元,75周岁及以上每餐7元,五类老人每餐6.5元。
在鼓楼区凤凰街道蓝天园社区,乐善为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的“长者食堂”内,厨师、配餐员、外送志愿者们都在全力为老人们服务。“老人们在社区食堂可享受丰厚福利,60岁—75岁老人每顿单价12元,75岁以上老人每顿单价11元,其中每顿饭由市、区民政部门各补贴1元。”该中心负责人王玲说。
“每个月看病吃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请一个阿姨来做饭不现实。”孤寡老人陆梅受疾病困扰和经济条件所迫,吃饭方面总是犯难,如今有了社区食堂,他每天在社区微信群里浏览选择菜品,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饭菜,晚年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不少。
面对堵点
守护“美味”并非易事
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不仅仅是一顿暖心暖胃的餐食,更是破解老龄化问题的一道“必答题”,而想要畅通养老助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却并非易事。
享受因政府补贴而价格远低于饭店餐馆的餐食,无疑是南京老人的“福音”。然而,“银发餐厅”仍存在诸多难题。例如,很多老人都有一些基础疾病,在吃饭问题上既不能随性,更不能将就,而想要自己动手做顿“病号饭”,却是力不从心。
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60岁以上老人约1.5万人,其中有3000多名老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他们“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糖尿病老人要少糖,高血脂老人要少油,还有的老人对一部分食物过敏……种种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怎么办?
此外,不少社区还存在着八九十岁的老人或者病患老人无法下楼到食堂吃饭,一些偏远地区的社区居民居住分散而助餐点又没法“遍地开花”等难题,而多数助餐点仅提供周一至周五的午餐,孤寡独居困难老人周末和节假日面临“吃饭难”也是一大问题。
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管理中心运营负责人史秀莲认为,我市在养老助餐领域虽然已有近10年的经验,但为了服务更精细精准,实际操作上还应继续探索不断“升级”。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尽量在社区食堂堂食,食堂就需要精进软性服务、改善硬件设施,除了在菜品上下功夫,还要给老人更安心、安全、便捷的就餐环境。
“烧饭做菜由第三方运营的餐饮企业操刀,而服务则应由街道社区全力以赴支撑。”史秀莲说,办好“银发餐厅”绝不是政府补贴给钱这么简单的事,更精细精准的服务必须靠街道社区“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而予以完善。
精准暖心
助老就餐不断进阶
为给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我市各区纷纷出招,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为解决老年人下楼难和居住地离社区养老助餐点远的难题,绝大多数社区都专门组织了送餐志愿者队伍,每日定时定点为老人们送餐上门。
此外,不少社区已开始推行老年人助餐点营养搭配食谱,“私人订制”便是重要一环。在热河南路街道,姜家园社区食堂为临近的几个社区提供养老助餐的配餐。3月17日中午,记者来到这家社区食堂时,看到厨师正在准备当天的餐食。“我今天要准备5份‘糖尿病餐’和13份‘三高餐’。”大厨给记者出示了一张需求单,清单上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写得清清楚楚。
燕子矶街道“栖彩食堂”燕华花园店负责人谢正悦介绍,她每天会将当日菜谱发到社区群,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可自行“点单”,“即使享受定制服务,价格上也是绝对实惠,补贴到位,老人每顿3个菜11元左右。”
同样是3月17日中午,栖霞区龙潭街道太平村村民吕本兰家的小院很是热闹。一张圆桌、四五把椅子,桌子上热腾腾的菜还没摆完,村里的五保老人刘庆文就已经走进来了。
“来得真是时候,洗手吃饭吧。”边说着话,吕本兰边端来红烧狮子头和黄瓜炒鸡蛋,稳稳放在桌上后,招呼众人落座。这桌有5位老人围坐,大家一边唠着嗑,一边吃着午饭。“我来她家吃饭已经第5年了,不仅菜好吃,饭也煮得比较软烂。”刘庆文说。
吕本兰家是太平村的“邻里小餐桌”供餐点之一,志愿为村里的五保户和90岁以上老人提供爱心助餐。这样的关爱服务,资金由政府出一点、村里贴一点,低龄老人志愿者为村里的高龄五保老人烧饭,创新又暖心。更多的时候,志愿者会将爱心饭菜送到老人家里。65岁的王正权正是负责太平村送饭服务的志愿者。每天中午,他都会骑上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为老人们送饭,5年来风雨无阻,“平均每天都要送上16到20户,最远的一家要骑车半个小时。”
龙潭街道民政办主任倪宝明介绍,考虑到助餐志愿服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街道将“邻里小餐桌”项目特别委托给栖霞区常春藤老年服务中心运营。该中心负责人王红梅告诉记者,龙潭街道共有约15名志愿者服务辖区的100多位老人。
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齐修社区,针对社区居民中独居老人多的问题,社区组织了“帮帮团”志愿者服务队。特困独居老人杨继春腿脚不便,“帮帮团”志愿者、邻居周大姐不仅帮他在社区助餐点订餐,还每顿送饭上门。此外,从2019年底至今,齐修社区为解决近300户高龄独居、特困等老年群体在节假日及特殊天气吃饭难问题,都会提前备好包子、水饺、蔬菜等,委托“帮帮团”和居家服务人员给他们逐一送上门。
更多的时候,“帮帮团”志愿者则把独居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逢年过节不是上门做饭送菜,就是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一起吃团圆饭。而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社区组织独居老人参加“团圆大餐”,更成了齐修社区的“保留节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努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挖掘社区功能,建设让老年人吃饱饭、吃好饭的社区食堂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未表示,社区食堂的发展是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需要把公共福利的政府行为与经济领域的市场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社区食堂在开办前,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数据优势,对社区人口结构、社区食堂餐饮服务需求等相关情况进行摸底。”郭未说,“这样才能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针对社区情况而进行个性化‘量身定制’,做到靶向发力、有备无患,为社区食堂的可持续性经营带来保障。”
记者于洁尘王婷婷朱旖旎肖凡
通讯员李莉颜宏朱利虎胡玲岳晖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标签:
上一篇:大陆期货:螺纹钢能否再创新高?
下一篇:最后一页